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以中国一拖、沃得农机、潍柴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展示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在农业机械动力解决方案上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和质量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潍柴动力)质量技术总师、质量部部长黄国龙对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2020年以来,潍柴动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系统和发动机出口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造了中国动力的“金字招牌”。那么,潍柴动力发展迅猛的动力源于何处?
创新提供“源动力”
发动机是现代装备动力的“心脏”。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潍柴动力旗下潍柴雷沃各类农机产品共计销售8.43万台套,中国一拖旗下各类农机产品共计销售5.47万台套,沃得农机旗下各类农机产品共计销售4.45万台套。
潍柴动力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将脚步迈得更坚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持续升级,才能在全球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潍柴动力通过搭建‘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工匠创新+基础研究创新’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黄国龙介绍。
数年间,潍柴动力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发动机,扭转我国高速大马力柴油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2012年,重型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系统批量上市,填补了我国自主发动机核心电控技术的空白……潍柴动力始终坚持研发大投入、人才大聚集、生态大变革,催生科技成果大爆发,仅柴油机板块研发投入已累计超过300亿元。同时,潍柴动力以200万公里树立了全球高速重型柴油机寿命的最高标准,潍柴动力高效、可靠的品牌形象深受客户认可,在柴油机市场占有率领先。目前,潍柴动力已提交专利申请超1.4万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000余件。
自主创新是潍柴动力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从核心技术到前沿领域,从产品升级到市场拓展,潍柴动力始终保持着对创新的执着追求。他们坚信,只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才能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黄国龙介绍,潍柴动力以“链主”为主导,依托当地“龙头企业+本地园区化配套”协作模式,与139家产业链伙伴成立研发共同体、应用共同体,助推链上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竞争力跃升,链合全要素、全产业、全生态合作伙伴的力量,走自主可控的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道路。目前,潍柴动力建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牵头建设了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内燃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内燃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这些资源不仅确保了潍柴动力的技术水平始终站在世界前沿,还能够为产业链伙伴提供一站式服务。
质量打造“金招牌”
“质量在我手中”是潍柴动力每一位员工的行为准则。潍柴动力打造的独具特色的潍柴质量管理模式不仅在企业内部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将该模式成功输出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中,助推全产业链质量协同提升。同时,潍柴质量管理模式的成功实施,也为潍柴动力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质量成就梦想——WOS潍柴质量管理模式》一书的出版,潍柴动力更是将这一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论推向了全国,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了经验借鉴。
“潍柴动力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用于研发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在质量技术攻关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低于5亿元;建成了首期投资10亿元的潍柴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业内领先的内燃机与动力系统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黄国龙介绍,潍柴质量标准实验室主要从产业链质量共性技术研究、资源协同、高效高质量技术服务等方面发力,聚焦质量开发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和质量方法研究3大方向、9项研究内容、27个重点领域、319项技术点开展研究。内燃机本体热效率达到53%;实现氮氧化物排放降低75%,颗粒物排放降低80%;内燃机与动力系统 B10寿命达到200万公里以上……一个个目标的达成有效地扩大了潍柴动力的技术优势。
近年来,基于内燃机与动力系统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潍柴动力建立健全基地服务新模式,分别与同行、整机用户、供应商、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不同的链合创新模式。目前,该平台每年为全产业链超过500个品类、10万件计量器具开展计量服务,每季度为供应链提供检测服务不低于20万次,为行业节约检测资源投入近亿元,有力推动了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潍柴动力将继续秉承自主创新的精神,优化专利布局,助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创新资源。”黄国龙表示,在这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道路上,潍柴动力已经做好了准备,未来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相信未来,以中国一拖、沃得农机、潍柴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将在提升农机行业整体质量和创新水平方面勇担当、走在前,充分利用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的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强化同行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为我国农业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本报记者 叶云彤)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