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专利的高效流转和有效转化运用,有利于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对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优化知识产权服务,搭建专利转化运用“知慧桥”,聚焦专利技术产业化,注重将专利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搭建专利转化运用桥梁
湖北省科教优势明显,科创资源丰富,创新成果丰硕。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省有效专利拥有量65.8万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4.4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4.78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9.7件。2022年,全国高校专利实施率12.5%,湖北省为9.2%。湖北省抓住专利转化运用这个主题,以破解专利转化不想转和不会转为要点,创新思路,搭建了专利转化运用“知慧桥”公共服务平台,开启了专利转化工作的新实践。
专利转化运用“知慧桥”平台畅通专利技术供需双方的沟通渠道,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创新资源的精准配置。建设“知慧桥”平台,知识产权部门与科技、发改、经信、金融等部门紧密合作,建成“六大数据库”。专利库:实现全球1.4亿件专利的多条件智能筛查和检索;技术研发需求库:可供用户在线发布技术需求项目;企业库:收录全省4万余家企业信息;专利人才库:收录专利创新人才近40万人;高校院所库:收录约300家高校院所;服务机构库:收录约400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平台集成技术信息诊断系统、专利价值评估系统、智能匹配系统“三大核心”工具,建成了以“知慧桥”平台为主平台,以高校院所、企业服务、金融服务等专业子平台为补充的“1+N”协同的平台服务体系。做到对六大数据库中逐条信息的精准判定,对专利价值的科学动态评估,实现了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间的智能匹配和精准推送。
畅通专利转化运用路径
专利转化运用,就是要把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拥有的大量专利转移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大量中小微企业去实施转化运用。但因为专利供需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供需渠道不畅,专利供需对接困难,导致专利转化运用效率低。疏通堵点,必须打通专利转化运用渠道的“最后一公里”。
专利转化运用“知慧桥”,将平台打造为的“智慧型”工具,从供需两侧出发,实现专利信息精准匹配。从专利供给侧入手,发力点是唤醒高校院所的“沉睡专利”,促进已有专利的转化运用,让专利证书变成产品和商品。从产业开发的技术需求侧入手,推动实体企业与创新主体对接。为此,“知慧桥”具有技术信息诊断和智能精准推荐的“五找”功能(找专利、找企业、找人才、找技术、找资本)。“五找”打通了高校、专利、人才、企业、金融资本间的对接通道,实现了从“沙海淘金”到“精准匹配”,畅通了企业、创新人才间的沟通对接渠道,提高了研发效率和转化运用成效。
“知慧桥”平台还具备建立专利收储机制,分别建立专利运营储备池和开放许可专利储备池,收储了2.1万件市场化运营专利,发布了1100多件开放许可专利,一批开放许可专利通过平台达成了转化合作协议,企业消除了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近两年,湖北省知识产权系统累计开展技术供需对接会和产业技术对接沙龙40余次,超50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参与对接活动,发布技术需求5000余项,推介专利技术成果3000多项,为近2000家企业提供了专利信息查询和专利技术供需匹配服务,促进校企“手牵手”,助力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超过3亿元。
“知慧桥”平台遴选和培育中介服务人才队伍,为企业和创新主体提供菜单式的服务项目,满足市场主体项目筛选、撮合谈判、专利交易、评估分析、专利导航、质押融资等全链条专业服务,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集聚”全链条,让高价值专利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书架”走向“货架”。2023年,全省知识产权质押项目数1052项,同比增长59.4%,融资金额127.16亿元,同比增长68.85%,首单1.05亿元规模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全省创新主体专利转让许可从2020年的1.395万次增长至2023年的近2.7万次,专利转化运用促进了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专利已日益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以专利转化运用为抓手,助力创新主体获得合理回报,激发创新热情,从而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高价值专利,打造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引导培育一批对促进产业发展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支撑保障作用的高价值专利和高价值专利组合。建立健全专利导航工作机制,通过专利信息深度挖掘和有效运用,明晰产业发展格局、技术创新方向和研发路径,实现专利创造和产业创新发展高度匹配。
培育专利密集型企业,通过开展专利布局、专利导航,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和产业,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杨雨佳)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